為什麼不做到力竭也能進步?保留次數(RIR)訓練原則完整解析
🏋️♀️ 保留次數(RIR)是什麼?為什麼不需要每次都練到力竭
很多人覺得「要進步就得練到精疲力竭」,最好每一組都做到完全沒力。
但其實,不是每次都練到力竭才會進步,反而可能更快受傷或影響下一次訓練。
這時候,一個能控制訓練強度的重要工具就派上用場 —— 保留次數(RIR)。
❌ 為什麼不能每次都練到力竭?
力竭看起來很拚,但長期下來會帶來不少問題:
- 姿勢容易跑掉 → 增加受傷風險
- 恢復時間拉長 → 下一次訓練打折扣
- 總量做不夠 → 缺乏足夠刺激,效果反而變差
尤其對新手來說,次次都拼命 很快就會累垮、甚至失去動力。
🧠 保留次數(RIR)是什麼?
RIR = Reps in Reserve,意思是「做完這組後,你還能再做幾下」。
例如:
- 你做 8 下後,感覺最多還能再做 2 下 → RIR = 2
- 你做到完全撐不下去 → RIR = 0(力竭)
RIR 的好處在於:它不是死板的重量或次數,而是根據 你當下的狀態 來判斷,能更靈活地控制強度。
📊 為什麼 RIR 有用?(科學依據)
研究發現,力量與肌肥大的最佳刺激,通常出現在「接近力竭,但還保留一點」的範圍。
- 當動作接近極限時,更多的 運動單位 會被徵招,肌肉纖維得到足夠刺激
- 但如果硬要做到完全力竭,雖然短期刺激大,卻讓 恢復期過長,反而降低總體訓練量
換句話說,RIR 的價值就在於:給你足夠刺激,又不會拖垮恢復。
📌 不同目標該抓多少 RIR?
- 力量提升:RIR 2–4(保留體力,確保動作品質)
- 肌肉成長:RIR 0–2(接近極限,才能有足夠刺激)
- 技術練習:RIR 3–5(留更多空間,避免姿勢崩壞)
📈 不同階段怎麼用 RIR?
RIR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數字,而是會隨著你的訓練經驗和階段而不同:
- 新手:動作還不熟,需要保留較多(RIR 3–4),避免疲勞過度
- 中階:身體適應了,可以拉近極限(RIR 1–2),增加刺激
- 高階:偶爾才會用 RIR 0 測試極限,但日常仍會用 RIR 2–3 來維持恢復
所以,不同階段的人不能用同一套標準,也不能照抄網紅的課表。
🧬 肌進份子怎麼運用 RIR?
在我們的課程裡,RIR 就像一個訓練強度的旋鈕:
- 新手學習動作 → 保留多一點,確保安全
- 想要肌肥大 → 接近力竭,確保刺激
這樣的調整能讓你 練得夠、練得對,也練得久。
💡 延伸閱讀
如果你想把 RIR 放進更完整的訓練概念,這些文章會幫助你:
🎯 結論:保留不是偷懶,而是聰明
每次都練到倒下,聽起來很拚,但不一定能帶來最好的成效。
相反的,適度保留次數,才能讓訓練持續下去,並且累積出更長期、更穩定的進步。
RIR 就像是訓練的節奏器,幫助你走得穩,也走得遠。
📍 高雄健身推薦|肌進份子訓練基地
在這裡,我們會依照你的狀況與目標,幫你抓出最適合的 RIR:
既不讓你白忙一場,也不會讓你過度消耗。
- 專注自由重量與正確動作
- 每次訓練都依照狀態調整強度
- 確保安全、效果與持續性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