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再減重失敗?避免溜溜球效應,先從增加肌肉開始
減重為什麼總是反彈?關鍵不是有氧,而是肌肉量
很多人減重的第一步就是跑步、踩飛輪、節食。體重雖然掉得很快,但沒多久又回來,甚至比之前更重。這就是大家熟悉的——溜溜球效應。
為什麼體重會反覆?
減重時體重下降,不只是脂肪減少,還包括肌肉量(骨骼肌)與水分的流失。當肌肉量掉得比脂肪多時,會帶來三個連鎖反應:
- 基礎代謝率下降:肌肉量少,身體每日自動消耗的熱量就少。
- 能量平衡變差:代謝慢了,吃一樣的東西更容易轉成脂肪。
- 反彈速度加快:一回到原本飲食與作息,脂肪更容易回補。
所以體重會反覆,不是你不夠自律,而是肌肉量被犧牲,代謝跟著變慢。
減重的第一步:先把肌肉量提升起來
肌肉量是影響代謝的關鍵組織:
- 肌肉量增加 → 基礎代謝提高,減重更穩定。
- 肌肉量下降 → 代謝降低,復胖風險上升。
因此,正確的第一步不是「先瘋狂燃脂」,而是先保留、甚至是增加更多肌肉量。
為什麼不能直接用輕重量 10–15 下來養肌肉?
很多新手會想:「那我就用能做 10–15 下的重量來練肌肉就好。」問題在於——如果你的力量基礎太低,這樣的方式很難有效。要理解這件事,需要先分清楚最大肌力與儲備肌力。
最大肌力(1RM)是什麼?
最大肌力(1RM) = 你只能完成 一次 的最大重量。例:深蹲最多只能蹲起 100 公斤一次,這個 100 公斤就是你的 1RM。
儲備肌力是什麼?
儲備肌力指的是:在不使用最大重量的情況下,你能以相對較輕的比例重複完成多下的能力。實務上,當我們做 8–15 下時,使用的工作重量大約落在 1RM 的 60–75%。
最大肌力與儲備肌力的關係
最大肌力就像你的「天花板」,而儲備肌力(能操作的工作重量)永遠是這個天花板的一部分。天花板越高,你在 10–15 下區間能使用的重量就越高,累積的訓練量也越大。
訓練量(Volume)=重量 × 次數 × 組數
- 若深蹲 1RM = 50 公斤 → 10 下的工作重量約 30 公斤(60% 估算) → 單組訓練量 300 公斤。
- 若深蹲 1RM = 100 公斤 → 10 下的工作重量約 60 公斤(60% 估算) → 單組訓練量 600 公斤。
同樣做 10 下,但因為最大肌力不同,工作重量與訓練量差一倍。這就是為什麼:先提升最大肌力,才能把工作重量墊高,讓 10–15 下的肌肉訓練真正有效。
我們的做法:簡單、專注、有用
我們聚焦於少數但重要的基本動作(深蹲、硬舉、臥推、推舉、划船),因為這些動作幾乎涵蓋全身主要肌群。我們以線性進步為骨架,逐步增加重量與訓練量,讓每一次訓練都能量化、看得見進步。
常見迷思 Q&A
Q1:女生會不會因為重量訓練變很壯?
不會。大多數女性的荷爾蒙環境讓快速大量增肌非常困難。重量訓練帶來的多是「線條更結實、姿勢更好、代謝更佳」。
Q2:那有氧還需要做嗎?
需要,但角色不同。重量訓練負責守住/增加肌肉量、提升代謝;有氧幫助心肺與恢復、增加日常活動量。兩者搭配更好。
Q3:飲食控制和訓練,哪個比較重要?
都重要。建議「輕微熱量赤字 + 足夠蛋白質(約每公斤體重 1.6–2.0g) + 重量訓練」。這樣掉下來的主要是脂肪,而不是肌肉量。
Q4:一定要很多動作才有效嗎?
不需要。核心大動作已涵蓋大多數肌群。重點在於持續、可量化、能堆疊的進步,而不是動作多寡。
延伸閱讀
小結
減重不是追求體重計的數字,而是調整身體組成。
想要擺脫溜溜球效應,順序應該是:先提升最大肌力 → 再增加肌肉量 → 減重才會穩定。
用最簡單、最有效的方式,讓進步可以被累積,也才能真正改變體態。
📍 肌進份子訓練基地|高雄自由重量訓練空間
我們專注於私人教練指導與肌力訓練,幫助你從基礎扎根,穩定進步。
📩 想知道你適合哪種訓練?
歡迎私訊我們,預約體驗課,讓專業教練帶你練出穩又強的身體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