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力訓練的地圖:從速度-力量曲線找到你的弱點!
速度-力量曲線|先把力量練起來,速度才拉得起來(Strength First)
功率(Power)= 力量(Force) × 速度(Velocity)
要提升功率,可以「做得快」或「做的重」。但長期表現要更進步,還是必須先把「最大肌力」提高。
為什麼要談速度-力量曲線?
速度-力量曲線描述「動作速度」與「出力大小」的此消彼長關係:重量越大通常越慢;越快通常越難出大力。懂這條曲線,才能知道課表該補哪一段,而不是盲目只練「越重」或「越快」。
更貼近日常的例子
- 推滿載推車起步:小速度 × 大力量——很重、動得慢,但需要巨大的初始出力。
- 丟一顆網球:大速度 × 小力量——很輕、動作極快,重點在加速度與協調。
速度-力量曲線怎麼分區?
把曲線想成左上到右下的斜線:左上=最重最慢;右下=最輕最快。五個區段如下:
- 最大肌力(Max Strength):深蹲/硬舉/臥推 1RM。
地基:絕對力量、關節承載能力。 - 力量-速度(Strength-Speed):爆發式深蹲、高重量推舉、爆發划船。
重為主、快為輔:把大重量搬得動、推得快一點。 - 速度-力量(Speed-Strength):槓鈴跳、快速臥推、藥球拋。
快為主、重為輔:在很快的動作中,仍保有阻力。 - 爆發速度(Explosive Speed):跳箱、助跑起跳。
超快:極低負重,追求動作加速度。 - 純速度(Absolute Speed):短跑起跑、橫向敏捷。
幾乎不談重量,只談神經驅動與反應。
速度-力量 vs 力量-速度
力量-速度(Strength-Speed):重量偏重,但仍要求「用爆發意圖去推」。想像把重槓「衝」起來——力量比例較大、速度比例較小。代表動作:爆發式深蹲、高重量推舉、爆發划船。
速度-力量(Speed-Strength):重量較輕,但要求「速度非常快」。想像槓鈴跳或快速臥推——速度比例較大、力量比例較小。代表動作:槓鈴跳、快速臥推、藥球砸地。
一句話分辨:力量-速度=重為主、快為輔;速度-力量=快為主、重為輔。
Strength First 與「儲備肌力」
當你的最大肌力(地基)提高,同樣的訓練重量就變得更輕、更好加速——這就是儲備肌力(Reserve Strength)。例如臥推 1RM 從 60 kg 進步到 100 kg,做 50 kg 快速臥推的品質與速度會完全不一樣。先把力量練起來,你才有餘裕把速度與爆發拉上去。
不同訓練對應的位置與強度(%1RM 參考)
訓練類型 | 區段 | 代表動作 | 建議負重 & 組次 |
---|---|---|---|
最大肌力 | 最大肌力 | 深蹲/臥推/硬舉 1RM | 85–95% 1RM;1–3 下 × 3–6 組;休 3–5 分 |
爆發力量 | 力量-速度 | 跳深蹲(帶負重)、高重量推舉、爆發划船 | 60–80% 1RM;2–5 下 × 3–6 組;休 2–3 分 |
速度力量 | 速度-力量 | 槓鈴跳、藥球拋、快速臥推 | 30–60% 1RM;2–5 下 × 5–8 組;休 1.5–2.5 分 |
純速度/敏捷 | 爆發速度~純速度 | 短跑、橫向敏捷、跳箱 | 自體重或 <30% 1RM;跳 1–5 下 × 5–10 組;跑 10–30m × 5–12 趟;休 1–3 分 |
速度段重點是「每一下都快」。太重→速度被拖慢;太輕→只有在甩。寧可少一下也不要慢一下。
常見問題 Q&A
Q1:力量-速度和速度-力量有什麼不同?
A:力量-速度是「重量大、速度小」,像是爆發式深蹲;速度-力量則是「速度快、重量中等」,像是槓鈴跳或藥球砸地。前者偏重把大重量移動快一點,後者偏重盡快產生力量。
Q2:為什麼一定要先練最大肌力?
A:因為最大肌力就是整條曲線的基礎。如果地基不夠穩,速度和爆發力都沒有支撐。換句話說,沒有力量的速度,只是空殼。
Q3:我不是運動員,也需要練速度力量嗎?
A:需要。因為日常生活中常常要用到「快又有力」的動作,比如跌倒時的反應、抱小孩、搬東西。速度力量訓練能讓反應更快、動作更有效率,不只運動員受益,一般人也很實用。
Q4:要怎麼知道自己缺的是力量還是速度?
A:如果你能推很重,但跳不高或動作慢,代表速度端比較弱;反之,如果你跳得很高、動作快,但推不起太多重量,那就是力量端不足。這能幫助你判斷該把課表重心放在哪。
總結
功率=力量×速度。你可以追速度,也可以堆力量;但想要又快又穩、長期進步,Strength First 是更聰明的順序:先把最大肌力墊高,速度與爆發才有空間拉升。
延伸閱讀
📍 肌進份子訓練基地|高雄自由重量訓練 × 私人教練課程
📩 想知道你該先補力量還是速度?歡迎預約體驗課
留言
張貼留言